第七讲  童年的秘密之二:敏感性

 我们在前面讲了儿童刚出生的时候什么都不会,但他善于学习,除此之外,他还有一个了不起的特质——敏感性,这是许多动物都具有的一项特质,目的也是为了生存。有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伴你高飞》,讲的是一个小女孩儿,在一棵被伐倒的大树下捡到一窝野鸭蛋。女孩儿偷偷将这些蛋放到他爸爸工作室一张桌子的抽屉里。她用一个灯泡给这些蛋加温,不久,小鸭子出来了,出壳时,小女孩守在小鸭子的旁边等待着。当所有的小鸭子都出壳后,小女孩就将小鸭放在草地上,自己躺在它们旁边睡着了。后来,这群小鸭子就把小女孩当成了鸭妈妈,小女孩走到哪里,小鸭子就跟到哪里,它们极有纪律地一个跟着一个,从来不会掉队。这就是小鸭子的敏感性,只有认准了妈妈并紧紧地跟着妈妈,它们才能活下来,这种敏感性也不是别人教给它们的。

    人类的幼儿也有这样的特性,我们叫做儿童发展关键期。

    儿童发展的各个关键时期是指儿童在成长阶段中的某些时间范围内,只对环境中的某几类事物专心,而拒绝接受其它特征的事物。在关键期内,儿童会不需要特定的理由,而对某种行为产生强烈的兴趣,会不厌其烦地重复这项行为,直到突然爆发出某种新的动机为止。儿童在这段时间内所表现出的内在活力与快乐是根源于儿童与外在世界接触的强烈要求。正像刚孵化的虫子执着地追求光亮,小鸭子执着地跟随它们第一眼看到的那个动物,儿童对环境的喜爱迫使他们对环境接触。这种喜爱不是思考的结果,也不是教育的结果,更不是情绪的结果,而是一种先天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儿童在关键时期对事物类似敏感的热爱,使儿童对这个世界无限地热爱,只有这种爱才能使儿童忘我地投入到对身边物体的研究和探索中去。/如果在任何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兴趣遭受到妨碍,无法获得地发展,就会丧失以自然的方式克服环境的机会,儿童也就因此丧失属于个体的敏感性与动机,这会导致儿童精神方面发展和完成的障碍。因此,成人决不可以让儿童靠碰运气来得到某项敏感期的发展,而是要全面地帮助儿童得到所有敏感期的良好发展。

0—1.5岁建构安全感的关键时期

秩序敏感期

    我们无法知道出生前的儿童在子宫中是否具有对秩序的需要,想必是应该有的。因为在母亲的子宫中没有任何物体,也没有更多的空间,因而无法将对秩序的需求与秩序配对。但婴儿出生之后,他周围就有了一个相对于子宫来说极为广大的空间,那里有极其丰富的物质。无论如何,这些物质都在时空中具有特定的位置和形状。环境中的人也是固定的,他们的面孔和身体语言、语音都是特定的。儿童出生在由固定声音和固定物体组合构成的环境中,就会将自己内在的对秩序的需求与这一切合二为一,将外在的秩序转化为内在的秩序模式,固定在儿童的心目中,成为他对秩序的要求。当秩序被打乱和破坏之后,儿童就会极其痛苦。

    有一对夫妇常年带着他们一岁多的宝宝旅游。有一次走到一个城市,那个旅馆没有婴儿床,他们就将宝宝放到大床上与他们一起睡。可是之后宝宝就开始大哭不止,甚至不吃饭。他们找来好多名医,都无法使孩子的“病”好转。后来,这个孩子竟出现抽搐状态,全身乏弱无力。这时,正好一个朋友认识一位儿童心理学家,他们一起来看孩子。那位心理学家看了看孩子,问了问情况,便将两个成人的枕头摆成一个小床的样子,在两个枕头中间留了一个空,上面铺上床单。孩子哭着哭着开始在床上滚,后来滚到两个枕头中间,马上停止了哭泣,安静地睡着了。这是一周以来睡得最好的一觉,安祥地睡了很久。至此孩子的病也消失了。

    国外的旅馆一般都备有婴儿床,在这对夫妇旅游过程中,孩子一直睡在带栏杆的童床里,这次突然睡到成人的大床上,破坏了孩子的秩序感,孩子就会感到焦虑和痛苦。

    一位妈妈每天下午四点钟,都会躺在自家后花园的一张躺椅上给她的小女儿讲故事。有一天她生病了,还没讲几句,就感到很不舒服,和女儿说完对不起后,便回家里躺在床上。这时,女儿伤心地大哭起来,在场所有的人都认为这个孩子是看到妈妈生病而着急地大哭,纷纷感慨才这么大的孩子就知道因为妈妈生病而着急。于是不断地有成人来安慰她,告诉她妈妈的病会好的,孩子像没听见一样仍然大哭。后来孩子拿着书喊,躺在床上的妈妈以为孩子要让她读书,忍着病痛从床上爬起来给孩子读书。但孩子仍然在哭。大家都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孩子不断地喊“椅子!椅子!”直到家中有一个成员醒悟过来,将妈妈经常坐的那张躺椅的垫子拿进来,放在妈妈身边,女孩才止住了哭泣,微笑起来。

    每天下午四点钟妈妈会坐在这个椅垫上,已经成为秩序固定在孩子心中。当这个秩序被打破时,孩子就会感到痛苦。当妈妈又和那个椅子的一部分放在一起时,秩序就被恢复,孩子的痛苦感也就消失了。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妈妈穿了某件衣服,孩子开始大哭,不知所措的成人会用各种方式来哄孩子,孩子哭着说:“不是……不是……”,这就是秩序感的需求。有时家里的某一样东西被挪动了,孩子也会大哭;每天从姥姥家到自己家要走哪条路,如果走的不对,即便快走到家了,都得哭着要求重走;不许妈妈穿爸爸的衣服,不许别人穿妈妈的拖鞋……这些都属于秩序敏感期的现象。

    秩序敏感期是儿童出现的第一个敏感期。它在儿童出生后的第一年,从三到四个月就开始了,有的一直持续到两岁半左右。专家们认为,儿童喜爱秩序和事物的一贯性与成人喜欢把各种东西归类定位所造成的那种温馨和整洁的乐趣不同。儿童喜欢秩序是由于急切需要一个精确地有所规定的环境,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才能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觉归类,然后才能形成内在的概念,以更深入地了解环境,并决定自己在环境中的行为。透过对秩序的特别敏感性,儿童辨别了各个物件之间的关系。

    研究儿童心理学的专家发现,儿童具有“一种内在的感觉:他所感觉的并非物件之间的区别,而是将四周环境当成一个包含许多彼此相关部分而形成的整体。唯有在这个整体的环境中,儿童才能使自己适应并采取有目的的行动。否则,他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于各种关系的知觉。”(引自:《恢复蒙特棱利》,第31页)

    这段话是说:儿童会将环境中各种各样的物体,当成一个彼此相关的整体,就像在母亲的子宫中一样。只有在这样的感觉中,儿童才有安全感,并有秩序地开始对环境中的某一个物体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物体的深入感知,积累起越来越多的经验。

0—2岁感官探索的关键时期

口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出现于儿童两三个月之后。这时,孩子不是用眼睛仔细观察抓到的物体,需是将它送给嘴去啃。这个时期的儿童急切地用他的舌头和嘴唇去感受事物,凭借来自舌头的味觉和嘴唇的触觉,吸收环境中每样东西的特质,以便寻找到采取行动的方法。孩子虽然有了大脑器官,但里面并没有任何内容,由于先天反射的作用,儿童具有吸吮与抓握的能力,这就意味着儿童最先使用的嘴,比其它的器官更加敏感。当儿童第一次将手无意间伸到嘴里后,由于吸吮手指给儿童带来了精神愉悦,儿童就会无意识地练习将手送到嘴里,之后发展到抓到东西也能够熟练放到嘴里。大脑会统合和比较来自嘴唇的不同质量、不同形状的感受,将它们留存在大脑中,成为大脑这个器官工作的早期产品——我们将其称为表象。

    这个时期,儿童已经暴露在语言环境之下,开始吸收语音,逐渐地将自己收集到的感受与语音配对,形成有关词汇的认识。口唇的工作,又为说话提供了筋肉方面的运动,为将要发展的语言能力奠定了良好的运动基础。

    甜甜入幼儿园的时候才一岁零九个月,爸爸妈妈带着她刚从加拿大回国,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她还不会说话。到幼儿园的第一天,我们发现,甜甜每拿到一个新的物体,当她还不能决定如何使用这个物体的时候,就会将它放到嘴里含一下。我们看到她拿了一个圆形的筹码,先平放着用嘴唇感受了一下,又竖起来用嘴唇感受了一下,然后才反复地观察,既而将筹码倒在了地上,用手拍打,又用手将筹码来回拨动,用手去感受筹码和地板的感觉。这时一个老师走过去,为她演示了筹码的使用方法。甜甜马上拿起一个筹码朝着老师“嗯、嗯、嗯”地叫着,老师认真地说:“筹码”。甜甜立刻蹲下来,拿了另一个筹码重复刚才的举动,老师又说:“筹码”。重复几次后,甜甜笑了,才开始用筹码工作。

    甜甜虽然已经一岁九个月了,但还遗留了用口作前期探索来决定后期行动的方式,甜甜的行为证实了专家的理论。在孩子口的敏感期,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可以供他抓握和啃咬的物品,这些物品应该有不同的质量和形状,当儿童反复探索时可以提供简洁的语言配对。如:儿童咬到软的东西,成人可以在一边提示“软的”,咬到硬的东西,成人可以说“硬的”。在这样做的时候,成人切不可反复重复,非要让宝宝听到,更不可以在告诉宝宝之后去拷问宝宝,因为这样做会打断宝宝的工作,影响他的探索。

    如果口的敏感期被强行干涉,孩子就会将口的行为欲望压抑下来,成为将来的人格问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成年人一些嘴的不良习惯,如:吐吐沫、啃手指头、吮嘴唇、吃零食、讽刺挖苦别人、对他人进行语言暴力等等都有可能是口的敏感期遗留下来的问题。

    朱朱的多动症获得解决后,六岁的他突然开始吃手指头,有时候会把身边人的手拉过来塞到自己嘴里吮吸。这个时候,朱朱会两眼发呆,什么事情都不能做。一次小朋友们联合在一起用积木搭一艘飞船,朱朱总是帮倒忙。于是,这群孩子的首领派另一孩子来看管朱朱。由于那个孩子年龄小,无法制止他的行为,就朝其他孩子大叫:“不行啊,我看不了他!”那个领导他们的孩子快步走过去,将自己的食指插到朱朱的嘴里,朱朱立刻安静下来,眼神迷离,开始唇欲的享受。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朱朱虽然像口的敏感期一样那么需要来自口唇的感觉,但这时的啃咬行为,带给朱朱的只是心理问题的治疗,而不能弥补早年来自口唇认知的缺失。

手的敏感期

    口的敏感期需要手的配合,在不断地使用手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了自己的手。当儿童的注意从嘴唇转向手的时候,感觉的中心也从口转移到了手。这时的儿童急切地用手感受事物,这使他们所感受的事物范围扩大了许多,也正在这时,儿童和成人的冲突越发扩大化了。因为家庭的物品是成人心爱的物品,这些物品一旦成为儿童的工作材料后,就不会用爸爸妈妈那样的情感来爱护它们,而有可能把妈妈很珍惜的一条丝巾拉出来不断地在地上拍打,去感受那种柔软的感觉,会把正在吃着的香蕉抓捏得稀烂,去体会那种粘乎乎的感觉。如果他们捏碎了一颗鸡蛋,发现这个圆圆的蛋壳里有一些粘乎乎的东西,就会在打破并感受完第一个之后,再去感受第二个。这种时候,孩子的价值观和我们成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冲突。成人使用的材料成为儿童探索和研究的材料,而这种研究和探索有可能是破坏性的。

    有一个宝宝,爸爸妈妈都上班后,就由姥姥看管他。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不停地满屋子乱跑,姥姥为了避免危险,不停地惊慌失措地从他手中抢走那些她认为危险的东西,每到这种时候,宝宝就会大哭,姥姥就得不停地哄他。不一会儿,姥姥累得精疲力竭。

    一天,姥姥将厨房所有的危险品都藏了起来,索性让宝宝进去玩个够,姥姥坐在门口的凳子上休息一会儿。过了很长时间宝宝都很安静,姥姥非常欣慰,拿出一捆菜,慢慢地摘了起来。等姥姥想起宝宝,跑到厨房一看,宝宝已经将地上的一篮子鸡蛋打破一大半,地上、身上都一片狼藉。宝宝坐在地上,兴奋地用手叭叽叭叽地拍着那些蛋壳和蛋黄,对姥姥的进来浑然不觉。姥姥看到这样的情景,不知该怎么办。赶紧将宝宝提出来,打算清理现场。宝宝立刻挣扎着大哭起来。姥姥一看外孙这么痛苦,心想反正鸡蛋快打光了,而且宝宝打鸡蛋的时候是孩子最安全、自己最省心的时候,可以趁机给宝宝做点饭吃。于是也就随着孩子去打了。就等姥姥把事情做完之后,宝宝已经将鸡蛋打得一个都不剩。

    在这个故事中,姥姥无意间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她满足了孩子用手探索鸡蛋特质的需求。我们不知宝宝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对鸡蛋的内涵对他将来的发展具有怎样的作用,但是他像大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一样,到了这个阶段就出现这个阶段的特征。孩子像一颗种子在土壤中埋了几天后就会发芽。虽然无法知道这棵嫩芽将来会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但我们不能干涉这颗种子的发芽。

    有一天,幼儿园一个班在外面上“水利工程课”。这是一个混龄班,孩子从两岁到五岁不等。孩子们各得其所地做着自己的工作,“水库”和“水渠”挖成了,老师提来了水,让水从挖好的渠里流淌到“水库”。这时,孩子们由于年龄的不同,造成两种工作情景。两岁左右的孩子大多数都是在用手感受泥巴和水,而不去使用它们。三岁以上的孩子则热衷于水在渠里流淌的效果、在渠上架桥、用泥巴砌墙……这些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特质。

    儿童对同一物体不同特质的探索由儿童的年龄和不同阶段的敏感性决定,我们无法让两岁多的孩子不去感受泥和水的特质而去使用泥巴砌墙,那样一定会破坏孩子的建构程序,给孩子的认知造成混乱。

腿的敏感期

    儿童急切地需要扩大自己的探索范围,手的敏感期的来临之前,儿童就试探通过自己的运动方式,到达自己的目的地。一开始他们用爬行的方式,爬行带来腿和手的谐调运动,也增加了腿、手的肌肉力量和运动神经的控制能力。这时的儿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会感到鼓舞,因为他从此获得了真正的独立,这种感觉像获得第二次诞生一样令他欣喜。自行活动将儿童带到任何一个他想去的地方,这时的儿童对走路无限痴迷,人一生中最喜欢走路的时期大约也就是这个时期。儿童为了感受腿和脚与地面碰触的感觉而不断地行走,为由自己的腿、脚把自己带到了目的地而欣喜。这个时期,成人要跟在儿童的后面,让他们满足自己走路的欲望。这时的孩子还有一个特征:哪里不平往哪里走,哪里脏往哪里走。这也会造成成人与儿童的冲突。因为成人为了效率一般会挑选近的、比较平坦的路,这使他们不能理解儿童的行为,强行将儿童从我们认为不好的道路上拉回来。这时候,孩子一般都会大哭,要求回到原来的路上去。

    还有一种最不可取的方式:将孩子的鞋上装上会响的笛子。这种新奇的鞋在孩子走路时会发出尖利的响声,会打乱孩子对腿的感受和周围事物的观察,使孩子心烦意乱,要求妈妈抱,而不愿意再去探索来自腿的感觉。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棱利认为:“一个一岁半的孩子可以走好几里路不会累,但小孩子在走路时不像成人那样在心里有一个目标。幼儿学习走路是为了发展自己的能力,建立起自己的存在。他慢慢地走,既没有节奏,也没有目标,但是四周的景物都吸引着他,鼓舞着他继续向前。如果成人这时想帮助孩子,他必须放弃自己的步伐与目标。”(引自:《恢复蒙特棱利》,第33页)

    我曾经见过一个妈妈,领着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那是一个雪化后的傍晚,水泥上有一个个美丽的小水洼。妈妈提着东西慢慢地走在前面,孩子跟在妈妈的后面。突然孩子对路边的石头路沿发生了兴趣,上去了又下来,面露欣喜,不断地重复这一动作。妈妈站在前面喊他快走,孩子像没听见一样。最后,妈妈实在不耐烦了,过去一把将他从石沿上拉下来,严厉地呵斥他为什么不跟着妈妈快走,在那里干什么。我们这位妈妈粗暴地打断了孩子用腿去探索路边的石沿,这种探索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非常珍贵的机会。

    接着孩子又对路上的水洼发生了兴趣,小脚在水洼里叭叽叭叽地踩着,感受来自腿的那种感觉。这时妈妈看到孩子在踩水,又在前面大叫起来,呵斥孩子把鞋都弄脏了,过来一把将孩子拉出水洼,硬拖着向前走去。孩子无限留恋地回望着那些水洼,妈妈却全然不觉。

    对儿童敏感期需求的满足就是对儿童成长的满足,而成长是每一个儿童的权利。如果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将来变得优秀,此刻就应该耐心地等待孩子完成自己的探索工作。

2—3岁语言发展关键时期

    儿童从无声的世界,来到了一个有丰富语言的世界,出现于儿童身边的有:水流的声音、狗叫声、脚步声、器皿碰撞声……儿童的耳朵是什么声音都能接收的,但是儿童为什么只学会了人的语言,而没有同时将各种声音混杂在一起学习呢?

    专家认为儿童的听觉器官只对某种特殊类型的声音(语言)做出反应。从能听到声音起,儿童大脑中专门为语言而设置的机制,就会将人的声音与其他声音分离出来,在接受到语言环境后,儿童的语言机制就获得了激发,这种特殊的机制使人类把语言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并且互相区别。由于儿童具有这种特殊的能力,语言的使用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事了。

    婴儿在四个月时会发现那些让他着迷的声音来自人的嘴巴,接着他们发现嘴和嘴唇的运动产生了语言。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个儿童呆呆地、着迷地看着那些正在说话的人的嘴,他们被它深深吸引,接着会对嘴的动作进行模仿,这样儿童就真正开始注意语言了,对语言学习的兴趣也被唤起。如果这时的儿童处在一个没有语言的环境中,就不会发生这一切。

    人们发现:一对聋哑人的孩子,只要能够处在人群环境中,就能够学会流利的语言。而曾被动物收养的孩子则无法表达自己,因为他们从来没有听过人类的语言。他们体内的语言机制没有得到激发。所以婴儿必须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婴儿从六个月开始就会发出一些单音,直到一岁后,他们才能说几个词,在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积累期后,他们突然开始有意识的学习说话,开始意识到语言与他周围的事物有关,有意识地掌握语言的愿望也变得越来越强烈。

    成人们发现,没有什么比让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闭嘴更难的事了。这时儿童急于与别人交流,由于语言能力贫乏,会因为成人不理解他们的意思而大发脾气。两岁之后,儿童逐渐地将他们所获得的对物品的感受和认识与语言配对,形成了有关事物的概念。

    在儿童的语言敏感期,成人必须了解语言的发展阶段性,科学地帮助儿童。这一时期,最要不得的是一遍一遍地教孩子成人想让他们说的话,然后拷问他们。孩子学习语言有自身的规律,我们只能帮助他们去实现这一自然过程:第一是要提供统一的语言的环境,第二是在孩子因为无法很好地用语言表达而发脾气时平静地倾听,并试图用语言表达孩子不能表达的内容。

    有一对双胞胎,两岁了仍然不会说话。如果他们着急了,或者非常忘我的时候,就会以咿咿呀呀说一种谁也听不懂的语言。经过了解,发现孩子从0到2岁,换过四种语言环境,好几个保姆说的都是各不相同的方言。这样,孩子在吸收语言时无法找到一种固定的形式,只依稀吸收了一些语音,所以在需要表达的时候只有语音而没有词,这就是他们说的“怪语”。这是在孩子语言敏感期阶段环境中的语音过于繁杂,而孩子的母亲又过早离开孩子造成的。

    孩子在语言敏感期能够学会任何一种母语,无论这种母语简单还是复杂,孩子在每一阶段发展的水平是相同的,只有各别具有语言天才的儿童才会在语言能力上超过同龄人。

3—4岁个体与客体探索关键时期

自主敏感期

    当儿童能将自己听到的语词与他认知的事物、情感或感觉配对后,就可以逐渐地在大脑中使用这些带有语音的表象进行工作,也就是使用概念工作。这时真正的思维就出现了,也就是此时,儿童发现了“我”,发现了“我”也就意味着儿童将自己与别人分开,把自己与物体分开,只有这时,儿童才发现物体是有归属性的,并将人和物体一样归属。

从表面上看,这个时期的儿童有点儿像传统意义上的自私,因为他们常常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如果他的东西被别人动了,就会非常痛苦,而且他们不愿意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这是因为,儿童刚刚发现在生活的环境中,有一些物品是属于自己的,而另外一些物品不属于自己,这多少使他们对物品少了些安全感。在还没有建构起物品的流通性概念之前,儿童对物品只有归属性认知。儿童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群体生活中逐渐地发现物品真正的归属性质和流通性质,才能够放松地看待自己的物品。这一时期的儿童仍然认为自己看到也就是别人看到的,自己需要的也就是别人需要的,自己的想法也是别人的想法。

    有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主敏感期特征当成自私的表现,开始紧张,并开始专门培养孩子的大公无私精神,故意将属于孩子的物品强行分给别人,真正地给孩子造成对物质的没有安全感。

    晴晴的爸爸妈妈都有很高的工作职位,家庭收入非常丰厚,但晴晴却显示出对公共物质和他人物质的过分贪婪,用她妈妈的话说就是“自私”。我们发现她是对物质严重缺乏安全感。

    一天中午,一个老师还没有吃饭,另一个老师给她拿来了一碗稀饭、两片夹着廉价火腿的面包,还有一盘西红柿。这时已经吃饱饭的晴晴在老师身边转悠着,无论如何都不愿离去。老师问她吃过饭了吗?她点点头。所有的老师都知道晴晴饭量大得吓人,给人感觉像她要把饭吃到嗓子眼才停止。这位老师听说她吃过饭了,也就没再让她,拿起筷子打算自己吃。这时晴晴凑过来,问:“老师,我可不可以吃一口西红柿?”

    老师正好有一个电话要接,就点了点头。晴晴的头整个地挡在盘子上方,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等老师打完电话,一大盘西红柿只剩下三块。

    这时旁边还有另外一个中午不睡觉的孩子在那里看着,老师看晴晴肚子鼓得吓人,就告诉她:“这三块要咱们三个人分一下,一人一块。”晴晴又问:“能不能在老师那块上咬一口?”老师还没反应过来,就点了点头。晴晴尽最大的努力在老师那块上咬了一大口。老师这才反应过来,对晴晴说:“这块你咬过了,你就吃这块吧。我吃你那块。”这话提醒了晴晴,发现自己咬过的老师就不要了,就飞快地将剩下两块各咬了一口,然后眼睛期盼地看着老师。

    老师认为应该按原则做事,所以去拿了一把水果刀,将她吃过的地方切了下来,把剩下的和另一个小朋友分吃了,然后摸着她鼓起的肚子问:“还想吃吗?”

    晴晴又贪婪地看着老师的稀饭。老师想:如果不给她吃,晴晴“得不到”的认知就会更会更加剧她对物质的缺乏安全感。老师咬咬牙,为了治疗她的心理问题,准备送她上医院。于是将稀饭递给她,没想到晴晴抱起碗来,咕嘟咕嘟喝了起来,等她放下碗,稀饭已经被喝掉一大半。老师端起碗刚要喝,发现这是一只打过鸡蛋的碗,很腥气,就将碗放了下来。晴晴凑上来,说:“如果放点糖,就更好喝了。”

    老师又拿起面包,刚咬一口,晴晴又靠了过来,问可不可以吃里边的火腿肠?老师真是害怕,就告诉她:“我先拿到,所以我先吃几口,请等待。”老师尽量大口地将面包多吃掉一些,然后将剩余地递到晴晴面前。

    晴晴精细地在上面考察着,比较着,发现在两口之间的部分略高一些,就将手指伸到那里,将里面夹的火腿肠抽了出来。

    平时晴晴跟其他小朋友一起,遇到物质分享的时候,情况也大体如此。这样使得其他小朋友和以前幼儿园的老师都很不喜欢她,晴晴因此造成了心理问题,不敢上幼儿园。

    原来,晴晴的妈妈在晴晴自主敏感期时,发现她总是把给她买来的时令水果和零食独霸着,不愿意与家人分享。妈妈以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才使孩子这样自私,于是开始了对晴晴大公无私的教育,每次买的东西,一定要逼着晴晴把东西与在场所有人分享之后才可以自己吃。如果晴晴不从,妈妈就会打她。家里的零食等物质非常丰富,她妈妈竟一直没有发现晴晴有这方面的问题。后来晴晴越来越不愿意去幼儿园,一提要上幼儿园就大哭,妈妈也没有搞清是什么原因。我们猜想,她有可能在以前的幼儿园由于这方面的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排斥,造成对幼儿园的恐惧。

    新来的幼儿园每天让妈妈带来晴晴最不喜欢吃的食物,与小朋友分享。小朋友也从家里带来许多食物自愿地与她分享。无论在家还是在幼儿园,晴晴对自己的财产都有绝对的拥有权,妈妈再也不劝她将自己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家里买来的东西也是分成三份一人一份。一开始,晴晴会将自己的那份藏起来,拼命地向爸爸妈妈索要。爸妈虽然没有把自己的那份一次性全给她,但她每次要的时候,都会给一些。

    几个月过去了,晴晴逐渐将自己的物品开始随意送给别人,或随意地放在别人也拿到的地方。这说明,她的问题获得了解决。

执拗敏感期

    过了自主敏感期,孩子不再对身边物品的属性那么计较,那么紧张,由此而认识了“我”,并获得了“我的权利”的认识。他开始将这种认识扩大,从物质扩大到非物质领域,如:对人的权利界限的探索,对事物空间、时间、体积、永恒性和归属性的探索。这是一个更深层的领域,当儿童把对物质领域探索形成的经验和知识用于非物质领域时,就会遭到巨大的失败。这使儿童不能理解,从表现情况看,就是任性、蛮不讲理。

    晶晶三岁多了,有一次在教具室工作,爸爸来接她,她要求爸爸帮她将两个小姆指大的珠子摞起来。爸爸是接受了一点新的教育理念的家长,没有根据自己的经验说:“这不可能摞一起”,而是真的拿起珠子开始摞。他以为女儿发现这无法摞起来后就会认识到光滑而圆润的珠子是无法垂直摞在一起的。没想到几次失败之后,女儿开始大哭,并将手中的珠子砸到地上,并用她的小拳头锤打爸爸。爸爸苦笑地跟老师说:“看这孩子脾气就是犟。”老师告诉他这不是脾气犟,是她不能理解珠子为什么不能按她的要求像积木那样一个一个叠放起来,因为这种需求太强大了,她受不了,才发脾气。这就是执拗敏感期。

    还有一次晶晶拿了一张纸,让爸爸在纸中间写一个“5”,爸爸写好了,她要求爸爸再写一个,爸爸就在前一个“5”的旁边又写了一个。晶晶说:“不行,没有写在中间。”爸爸就只好写了一个“5”,和先前那个完全重叠起来。她还说:“不行,要两个‘5’,这样只能看见一个!”爸爸就在紧挨着中间那个“5”的前面再写了一个。她开始着急,并哭起来,说:“所有的‘5’都要写在中间。”可是爸爸无论怎么试都无法在一张纸上将所有的“5”都写在中间,又能看到每一个“5”。她的要求是无法实现的,于是将纸撕了,躺在地上,大哭不止。爸爸实在气不过,就揍了她两下,觉得晶晶这种犟脾气该治一治了,否则以后怎么办。

    从上面的例子里我们可以看到,孩子的两次发脾气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理解物体的空间和体积法则,不理解物体的这些法则为什么不能听从她的指挥。这是一个人探索和认识世界的必然过程,儿童在探索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个试误过程。在经历了多次发脾气和哭闹之后,发现事物的法则仍然无法按照她的要求改变时,孩子就会开始改变自己,顺应于这一法则。这时孩子就成长了。

    还有一次,一个三岁的小男孩,(他管自己叫“狐狸王”),他拿着一张纸和一支笔来找老师,要求老师给他画一只锅,锅里有三颗豆子,一个跳出来,一个蹦出来,一个在锅里。老师接受了这个任务之后就两眼发直,知道自己无法过关了,于是硬着头皮画了一只锅,问孩子:“可以吗?”狐狸王点点头。老师小心翼翼地在锅口画了颗豆子,说:“这是在锅里那颗。”孩子点点头,说:“是。”老师又用笔从锅里往外画,同时嘴里发出“吱”的响声,拉出了一道弧线,在弧线头处画了一个点,说:“这是跳出来的那一颗豆子。”孩子两眼发直,不置可否。老师接着画了一条直线,在直线头上画了一个点,说:“这是蹦出来那颗。”这时孩子像醒了一样,抓住老师的手,说:“不行,是蹦出来的”,同时使劲的点着头。老师说:“好,好!我们再来试一下。”就又画了条略弯一点的线,同时嘴里“蹦”地一声,说:“看,蹦出来的。”孩子急了,说:“不是那样蹦的,是蹦的。”

    我想他想要的是真实的豆子从锅里蹦出来的那个过程,可这怎么能画得出来?他急得哭起来。老师又画了一个,他还是大哭,并在地上打滚,看上去痛苦不堪。老师只好平静地坐在他身边,等他发完脾气,告诉他:“狐狸王,老师真的没有办法,那个蹦的豆子老师真的没有办法画出来。”孩子坐在老师怀里伤心地抽泣着,断断续续地说,“是三个豆子”。老师眼睛一亮,赶紧说:“那老师擦掉几个行吗?”孩子点点头,老师开始用橡皮擦。刚开始擦孩子又大哭起来,说:“不行,要刚才那样。”老师说:“那重拿一张纸再重画一次可以吗?”孩子说:“不行,就要这张纸,要刚才那样。”我想孩子意思是说,要回到刚才只画了三颗豆子的时候,这是无论无如都无法达到她要求的,因为时间无法逆转,而这一自然法则又不被孩子所理解,成人又无法用语言使孩子明白这样的道理。唯一能做的只有倾听,安静地坐下来,倾听孩子的哭诉和发脾气。使孩子逐渐发现他要求的事是无法达到的。

完美敏感期

    当孩子关注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后,就开始出现了有关物体形式的审美。当他们爱上一个物体,就连它的形状也一起爱护起来,发现一个完整的形状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感到愉悦和鼓舞。如果有人破坏了物体的形式,或达不到他们对事物形式的要求,也会不依不饶地发脾气、哭闹。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发现完整与残缺,建构起自己内在的对于美的需求。

    包包早上要吃饼,妈妈给他买了一个圆形的烤饼。包包得意地拿着那个饼看来看去,临进幼儿园的时候,妈妈说:“你一个人吃不了一个饼,妈妈吃一块。”说着妈妈便从饼上掰下来一块。包包立刻将手中的饼砸到地上,躺在地上大哭。妈妈是接受过培训的,知道自己做了错事,赶快跑到对面的饼摊上重买了一个,递给包包。包包脸上挂着眼泪,两只手郑重地拿着饼,递到妈妈嘴边,说:“妈妈咬一口。”妈妈从饼边咬了一口。包包举着饼微笑着对妈妈说:“看!月亮。”原来包包不是不愿意和妈妈分享饼,而是因为妈妈破坏了饼的完美形状而感到痛苦。他要拿着这个圆形的饼从边上一口一口地将饼子吃完,这样在他的心目中,这个圆形就被完整地吃到了肚子里。

    曾经在报纸上看到一篇小文章,说:要加强对独生子女孝敬父母的教育,由于人们对独生子女照顾太周到了,儿女变得不懂得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恩。这篇文章的理由是:记者看到一位家长在炎热的周末带着他三岁多的女儿到外面玩,一上午玩得很尽兴,可是回家时钱也花完了。在车站等车时,妈妈发现包里还有一只完整的黄瓜,便把黄瓜拿出来递给女儿,但妈妈也口渴难忍,这个时候咬一口黄瓜是很令人想往的事情,就从女儿的黄瓜上掰下来一小块,说:“给妈妈吃一点。”不想女儿却大哭不止,等车的人们都看着这一对母女,妈妈觉得非常委屈,自己一上午陪着孩子,又累又渴,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孩子,剩了最后的一根黄瓜,孩子都不让妈妈吃一点。

    如果这样想,的确会让所有的母亲都伤心。但如果懂得了孩子,就会换一种方式去理解。在炎热的夏天,包里掏出来的最后一根小黄瓜,该是多么珍贵,多么可爱,孩子一定很珍惜它,所以才不愿意把它一掰两段。也许孩子希望妈妈从一头咬一口,自己再一口一口地这样吃,就能保持黄瓜的完整和美好。

    小鱼儿一直秩序感就很强,自从今年春节过后,又开始了完美敏感期。

    小鱼儿属于比较好带的孩子,可突然有一天,妈妈发现小鱼儿对穿衣服非常的在意。穿外套时,不小心把内衣的袖口卷到上边了,小鱼儿会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裤子时不小心把秋裤卷到上边,也会很烦躁地嚷嚷“不得劲”;穿袜子时,肯定也会遭遇“不得劲”;洗脸洗手时,稍有水滴弄到身上,弄到袜子上,也会大叫“衣服湿了,袜子湿了”;吃东西,喜欢要完整的。有一次铺床单,小鱼儿让妈妈无数次地一次一次整理,直到特别平整为止;每天早上扎头发,必须要自己亲自挑选头花;……..

    小鱼儿这是怎么了?怎么开始跟妈妈较上劝了!直到有天听老师讲,小鱼儿进入了完美敏感期,妈妈才恍然大悟。在没明白小鱼儿这是处于完美敏感期之前,妈妈的一些做法是错误的。在知道了小鱼儿正处于完美敏感期后,妈妈开始注意,小心地不破坏孩子对完美的需求。如果不小心破坏了,再尽力帮孩子恢复。完美是人类美好的需求,保护了这一需求,也就是保护了人类提升自己的需求。

5—6岁社会与文化认知关键时期

文化敏感期

    从自主敏感期开始,儿童逐渐进入了对人类精神产品的探索和认知。在人类精神产品中,文化属于最灿烂的一颗明珠,这颗明珠当然会引起正在探求的儿童的注意。四岁以后的儿童,对文字、算术、科学、艺术会产生极大的兴趣。他们不再像三岁或两岁时那样盲目地问为什么,而是就一个领域的疑惑提出疑问或自己的设想。

    如一个四岁半的孩子突然问他的老师:“为什么五加四等于九?”老师以为他不知道加法的概念,赶快拿来九个水果,同时拿来了加号和等于号,先放了五个水果,中间放上加号,在加号的后边又放上四个水果,和孩子说:“你来数一数,加号前面和后面放在一起一共有几个水果?”孩子不耐烦地说:“我知道等于九,但是为什么那个写着的‘5’,加了写着的那个‘4’,就等于写着的那个‘9’呢?”老师明白了,他是不理解纸上写的数学式子对实际物体表达的形式。实际的5个物体与实际的4个物体加起来,等于实际的9个物体,可纸上写着的符号,孩子不明白它们怎么能加起来呢?这是一个根本的疑惑。孩子以前没有注意到实际物体与符号之间的关系,这个发现和探索是许多被教出来的孩子不会想到的。只有自然地对人类文化感兴趣,并自由探索的孩子才能发现这些问题。到了这一个时期,孩子们对学习文字、故事的形式非常感兴趣。

    抗抗突然对书的产生过程发生兴趣,总是问:是谁把故事写到书上去的?他是怎么把他的故事卖给别人然后自己赚到钱的?老师根据他的疑惑,设计了一堂“书是怎样来的”的生成课程。当课程结束后,班里很多小朋友开始造书。抗抗是其中最勤奋的,每天都要造出一本书来,他先将纸折成书的样子,要求老师给他装订好。他将图画在每一页纸上,然后口述,要老师用笔将他的故事写在他画的图下面。为了把书做的更像,他每天都去研究各类书的封面和封底,研究完之后,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在他的书的封面和封底上出现了类似的内容,或者是下一本书的内容简介,或是一系列书的名称。

    孩子属于人类环境的产物。人类用的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环境,文化产品是对智慧的表达和记录。儿童的发展使他们会自然地对人类文化发生兴趣,这时成人应该帮助孩子进入到对文化本质的学习和探索,而不是只关注于表面知识的记忆。这个时期,只要儿童对文化探索和学习的兴趣不被破坏,儿童将产生巨大的动力用于学习文化知识。

社会认知敏感期

    从五岁开始,孩子们开始对人群组合发生兴趣,并开始了对各种组合形式的探索。由于婚姻的组合形式离儿童生活最近,所以儿童的探索就会先从婚姻开始。这个时候,他们会研究谁和谁结婚了,如果他们自己喜欢一个人,就会要求与他(她)结婚。在婚姻敏感期的过程中,儿童发现了情感,练习处理情感,从而认知了人类社会组成形式。

    五岁的男孩子志明向大家宣布:他要跟同年的女孩子琦琦结婚了!没有一个孩子感到吃惊或想要嘲笑他。老师也认为这是一个一般的探索行为,只是肯定地点了点头说:“等你们长大了,就可以结婚。”过了几天,男孩子的爸爸给老师打来电话,说他的儿子要结婚,要老师给“操办”一下。(幼儿园经常有小孩子要求“结婚”,有时候他们可能是在外参加了别人的婚礼,需要过家家来模仿,有时是属于对结婚的一种探索行为,因为他们从爸爸妈妈的生活中发现,一男一女只要结婚了就可以在一个家一起生活。于是,他们也会要求结婚。由此可见,儿童对社会的探索是从婚姻开始)

    我们跟踪了志明整个婚姻敏感期的过程。当老师郑重地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后,志明与琦琦在幼儿园以过家家的形式,模仿着各自的父母。志明会把一张桌子用椅子圈一下,说那是他们的家,对琦琦说:“妻子把家看好,谁来都不能让进。”琦琦会说:“老公,晚上早点回来,回来时顺便带把菜。”这并不像三到四岁的孩子玩的那种普通的过家家游戏,一般这种情况下,有不同的孩子临时扮演不同的角色。过几天,角色就又换成另外的孩子。而琦琦和志明却是有着感情因素的。我认为他们在内在认知上,就像一对好朋友一样,认为这样的好朋友就应该是夫妻。他们把父母的婚姻形式与自己的情感配对,形成一种类似的状况。

    有几天,琦琦不愿意来上幼儿园了。她妈妈说她非常伤心,问她,琦琦也只是说:“中午睡觉……”,然后什么都不肯讲。老师得到反映后,还以为琦琦以前在传统园没有得到过老师在床边护理她的感觉,看到老师护理别的孩子,自己也想获得这样的机会。所以到中午,老师就走到她的床边,告诉她:“老师今天中午陪你睡觉。”可是老师发现琦琦仍然很难受的样子。老师以为她发烧,给她量了体温,可是也没什么问题。之后,琦琦开始用拳头打床,越打越厉害。老师问她怎么了。琦琦说:“志明……志明……”

    老师回头一看,隔着一排床的志明正在跟女孩盈盈聊得热火朝天。志明的床和琦琦的床离得很远,却和盈盈的床离得很近。午睡前十分钟的聊天时间,志明总是和盈盈眉飞色舞地聊天。原来琦琦妒忌了。老师明白过来以后,故意问:“志明怎么了?”
    琦琦说:“我不想让他和盈盈结婚。”接着趴在床上大哭起来。

    我们看到孩子们探索的过程和其它几个敏感期一样,有一个试误的过程。志明认为结婚就是一个仪式,琦琦认为只要两个人说话很亲热就是结婚了。对婚姻的真正认识并不影响他们对人群组合的认识,会继续探索作为单个的人和家庭人群的区别。人的情感成长也像身体的成长一样,经历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在他们能意识到自己情感的时候,同时也发现了结婚这种能使有情感的人永远在一起的理想方式,便浪漫地使用这一方式界定自己与所喜欢人之间的关系。到了九岁之后,情感经历了一个潜服期,这个时期没有大的变化和突发的成长痕迹,一直到十六岁,才与性一起突然成长了,十八岁便基本成熟了。那时,他们如果能回忆起儿时的婚姻敏感期,会觉得非常可笑。

    另外一个女孩子晴晴,有一天突然问老师:“你和谁结婚了?”老师指了指远处等着接她的先生。晴晴看了一眼,带着遗憾的神情,说:“怎么是他呀?”老师问她:“有什么不对吗?”她回答:“你应该和程主任结婚。”(程主任比这个老师小十岁左右,经常在幼儿园,和孩子们关系很好,晴晴非常希望自己喜欢的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老师回答:“我已经和老公结婚了,就不能再和程主任结婚了。”晴晴若有所思地走了。

    第二天,晴晴又找到这位老师,问:“你跟你老公进了一个房子,你们结婚了。你跟程主任也进了一个房子,你们为什么不能结婚呢?”老师跟她讲:“我跟老公进的那个房子叫做家。进到家的人,都是有血缘关系和婚姻关系的人,不是子女就是姐妹,或者是夫妻。跟程主任进的房子,叫做单位,进到单位的人叫‘同事’。他们共同做一件事,所以要在一个房子里。”晴晴又被说住了,带着若有所思的表情走了。但这时老师多了一句话,说:“一个家里一般只有三个人:一对夫妻和一个孩子。如果程主任到我们家,就只能当儿子了。”晴晴回头看了看,还是走了。

    第三天,晴晴突然激动地上来揪着老师的衣领,说:“哎,我有一个好办法,那你跟程主任一起出生不就能结婚了吗?”这是昨天老师说程主任只能当儿子,让她发现程主任年龄比较小的缘故。这时,老师又讲了关于年龄和爱情的问题。至此,晴晴才将这件事放过。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晴晴对社会中人群结构的探索过程,如果成人不是嘲笑他们,而是认真对待,孩子就会获得探索结果。如果我们嘲笑孩子这么小就关注成人的事,并且用成人的生活来套用孩子的认知,我们就会怠慢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一个人,他们有权利了解自己想了解的事情。

    经历了婚姻敏感期,孩子们发现了情感,学习了处理情感的技巧,开始了对人类和社会的探索。

社会是丰富的,环境与物质是繁杂的,一个婴儿来到这个多彩的世界,开始了自己的建构和认知。为了能够达到发展的目的,为使自身发展从对物质的感受到对事物的利用再到对事物的思考,进而达到对事物的创造,儿童的发展机制中就带有各种关键时期。前一关键期一定要为后一关键期做好准备,后一关键期又事必与前一关键期环环相扣,这就是发展的必然程序。所有这些都是外在因素无法决定的,

    思考题:
        1、请观察您的孩子在发展中的关键时期是什么状态?
        2、您发现您的孩子出现了哪些关键期?
        3、您认为在关键时期做家长应该做些什么?
 




文章来自: 转载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李跃儿 宝贝的成长 0-6岁儿童的发展
相关日志:
评论: 2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
回复回复小伲[2010-05-16 04:15 PM | del]
精辟
回复回复好可爱[2010-05-08 11:09 PM | del]
写得好.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