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源自于童年的成人问题

    人成年之后,进入到社会机构,与各种群体组合完成群体分工,如果分工能够高质量地完成,个人就会获得群体的正向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关自己能力的认识。评价越好,就越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个人发展的越好也更容易被群体接纳,被群体接纳的机会越多,生存机会也就越多。反之,如果个人在群体中获得的反向评价多于正向评价,这个人就会给自己一个不良的定位,阻碍他的发展,发展不好被群体接纳的机会就少,所获得的生存机会也会很少。这样这个人就无法很好地生存。


    许多成年人在完成了学业和技能的学习之后,带着在学校和培训部门的成功走向工作岗位。可是当工作做到一定的层面却无论如何也无法继续上升,做事业和企业的人,每到这样的时刻就会莫明其妙地失败。组成婚姻家庭后,也会出现同样的问题,甚至结过好几次婚、离过好几次婚都无法维持长期的家庭生活。失败和被群体排斥的经历使这个人逐渐变得牢骚满腹、怨天忧人,觉得所有人都和自己过不去,认为这个世界对他是不公平的,甚至在多次挫折之后自暴自弃,甚至放弃生命。程度稍轻一些的,虽然仍然能够在群体之中生活,但总是由于情绪的问题给群体带来不好的氛围。这样的成人如果有了孩子,就会将自己的问题传导给孩子,使孩子一生都因为这样的问题而感受不到幸福。


    我们在前面提到,成人的问题大多数来源于童年,因为童年意味着还没有成熟,伤害不能通过个人有意识的行为和思考得到疏解,甚至伤害都不能被意识到,所以这些伤害造成的问题就会随着人格一起形成,成为人格缺陷。

人际关系建构的不完善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成人

    在人的生命长河中,如果感觉到周围是安全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可以持续下去,单位是可靠的,亲人会爱自己,这个人就会感觉到安心并觉得安全,就会把自己的全部精力用来发展自己,并获得良好的生存机会。人的生存机会主要来源于服务他人的机会,从而会有利于他人。如果一个人时刻感到他的环境是危险的,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不可信,随时会变动消失,他的亲人也不见得会爱他,那么他就会惶惶不可终日,没有安全感,把大多数精力和时间花费在怎样获得安全感上,斤斤计较每一次小小的失败,因而感受失败的机会也多于他人,这种结果更加剧了他的不安全感,使他焦虑。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行为和思考就会失去理智,给群体带来伤害,被群体排斥。这样的事情会恶性循环,既伤害自己又伤害别人,给工作带来严重的损失。


    有一位三十多岁的赵女士来找我,一见到我就泣不成声,她不明白为什么所有人都和她过不去,家里的兄弟姐妹让她非常伤心。她的妹妹会骂她:“为什么不结婚?为什么还待在家里?如果不结婚就滚出去。”在单位,她是一个项目小组的组长,可是人际关系非常不好。

   她到这个新单位的时间并不长,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觉得她温柔娴静,品位高尚,领导也视她为不可多得的人才。谁知半年过后,赵女士手下的员工开始在私下里结成小团体,对抗她的指令,不跟她来往,上下级关系变得很坏。后来单位新调来了一个员工,她千方百计地和这个新员工搞好关系,并试图把新员工和那些关系不好的老员工隔开。但是她伤心地发现这个新员工总是偷偷摸摸背着她和其他人发展友情。没过多久,那个新员工坚决要求调离,这让她很没面子。她还发现领导非常偏心,有好处总是先给她对手管理的那个小组,总是认为那个小组比自己的小组强。她觉得无论怎样努力,上司总在挑她的毛病,看不到她的成绩。

    在爱情上也不如意,一连交了五个男朋友,可是一开始深入交往的时候,就发现根本无法再相处下去了,她认为男友总是把朋友和事业看得比她重要,两人反复地为这件事争吵,关系就开始不断恶化,最后只能分手。

   看起来这位女士的生活的确一团糟,这样的经历怎么能让一个人心情平静呢?经过几次咨询后,我了解到了一些详细情况,赵女士单位的那个对手是她的大学同学,她刚来这个单位时,同学对她很热情。赵女士也很高兴有个老同学在这里,她发现同学在这里极有人缘,下属和她的关系如鱼得水,工作也深得领导赏识。赵女士暗下决心一定让领导也对她满意,如果相比之下自己做得太差,领导可能会认为自己没本事,影响将来在单位的发展。

   于是赵女士一到岗,就极其关心体贴下属,经常下班后用自己的工资请他们吃饭,哪位员工工作上有困难,都会上去直接帮助他们完成。然而,她渐渐地发现,工作做不好的员工越来越多,她每天除了做自己的工作,还帮助工作完成不好的下属,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竭,没支撑多久,就失去了耐心,在帮助员工完成工作的时候,经常带着不满的情绪批评他们。没几天下来,赵女士手下员工几乎被她批评了个遍。更重要的是,赵女士发现,当她批评员工时,员工的脸色很难看,这使她非常委屈,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对他们那么好,他们还这样对自己?

    带着这样的想法,赵女士在跟员工接触过程中,有了更多的不良情绪。她的工作小组变得紧张、冷漠、充满了敌意,员工都开始拿赵女士和她的同学比,并开始羡慕她同学的小组。这样,小组的工作任务经常无法顺利地完成,领导开始一次次地找她谈话。赵女士又一次感到了生存的危机,这是她换的第三次工作了,以前的情况也是这样,她曾暗下决心一定不能重蹈复辄。令她恐惧的是,现在又和以前一样了。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看出,赵女士来到新单位带着许多的担心——


    第一:她担心领导不能器重她,而不被领导器重,工作就没有保证,生存就有危机。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能忘我地投入到对工作的享受状态,将所有的智慧运用到工作管理中去,这样她无法在工作中获得提升,也无法由于成功而给自己带来满足,这是没有安全感造成的。


    第二:她担心自己比同学差得太远,被群体看不起,而“看不起”直接关系到她在这个单位的地位是否稳固,这也是没有安全感,使她相信在一个单位里,她必须立刻显示出比别人强,才能获是地位的巩固。在工作中,不能沉下心来建构自己的工作原则和解决自己的问题,总是想尽快达到一个过高的目标,而每天工作的成果都离这个目标很远,使她很不满意。这看上去是一种完美主义,其实是有了过高的期望值,使她对下属现有的工作状态非常不满,带来一定的不良情绪。为了达到完美,她违反工作原则,处处亲力亲为,给职工养成了不良习惯。


    第三:她担心自己所营造的群体氛围无法超过同学领导的小组,手下员工会羡慕同学的小组,这也是没有安全感的表现。从攀比、急功近利的心理出发搞人事关系,这对将要朝夕相处的小组未来的磨合很不利,使得员工出于感激,将为自己工作变成了为赵女士工作,因此出现了怠工现象,加剧了赵女士对职工的不满,这种不满又影响了职工对她的看法,最终造成上下级关系破裂。


    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去找了赵女士的同学,了解她对赵女士的看法。她说赵女士是自己介绍到单位来的,她们领导一见赵女士就非常赏识她,可来了不久,赵女士就犯了上学时的老毛病,不但莫明其妙地不理老同学了,还在领导面前说她的不是。赵女士发现自己不可能在很短时间内和老同学达到同一水平,产生了妒忌心理,做出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带来了不利影响。她手下的职工告诉我,她们的组长喜怒无常,经常莫明其妙地请他们吃饭,又不知为什么常大发雷霆,甚至当众指着一个员工的鼻子骂人家“败家子”,还当众摔东西。这使职工忍无可忍,自然地联合起来与她形成对立关系。这种情况下,赵女士显然又得换工作了。


    在接触中,我了解到,赵女士的童年很不幸。她的爸爸是下乡知青,妈妈是当地农民,从她记事起,爸爸和妈妈就一直打架争吵,有时候爸爸会拿着刀追着妈妈满院子跑。幼小的孩子经常给爸爸下跪,求爸爸不要再打妈妈。这种环境下长大的赵女士,对环境一点安全感也没有,也无法相信人和人之间会相互支持、相互关爱。生活和事业对赵女士来说只有竞争和攀比,急切的获胜心理使赵女士无法等待生米做成熟饭的过程。


    没有安全感会给人带来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无法在这里详细罗列,像赵女士这样的人如果有了孩子一样也会与别人的孩子攀比,给孩子造成问题。


    赵女士已经是成年人了,如果真的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通过自己的努力勇敢地面对,慢慢地也会解决自己的这些人格缺陷,使群体慢慢接纳她,使她感到人群的温暖和关怀。但大多数情况下要借助于心理和精神方面的专业治疗人员才能获得解决。为了孩子,如果有这样的问题的成年人,要不惜代价地解决自己的问题,有时朋友和家庭成员经过不懈的努力后也可以帮助她解决一部分问题,使她部分好转。如果一个孩子在童年时的环境与赵女士近似,那么父母就应该考虑改善孩子的环境,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离婚或分居以及共同看心理医生都会使孩子受的伤害减少一些。父母双方可以避开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如果一方不为孩子着想,另外一方可以先将孩子寄托给可靠的人家里,问题妥善解决之后,再将孩子接回身边。在孩子十六之前,向孩子隐瞒这件事,不要把真相告诉孩子。使孩子在不能思考这件事的时候,尽量将伤害减到最轻。

一个不会与人沟通的成人

    人类创造了种各种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表达的目的无非是为了沟通。正常的人都非常需要沟通。人们通过沟通获得了生存机会,提升了发展能力。虽然有极个别的人不需要沟通也能够很好地生存,但作为人类,我们无法想象,人类不与他人沟通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实际上,许多貌似不喜欢沟通的人常常感到孤独和痛苦。这样的人一般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生命质量比较低下。


    “蓝精灵”是一个人在教育论坛上的网名,他是一所幼儿园的副园长,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令人喜欢的人。他有很好的教育理想,在工作中忠于职守,可是在论坛上,每当他想与他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候,总是会引起一场论坛大战,最后甚至于脏话相加。网友们直接质问他:像他这样的人,怎么能搞教育?


    最初人们还以为他在作秀,试图用过激的言论引起他人关注。后来,大家发现事情并非如此,在他想和别人搞好关系的时候,说的话也很不对劲,非但不能够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意图,还会让别人很不舒服。可是他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能力是不错的,文凭也不低。


    有一次,一个人在网上评价现代教育,提出自己的几点疑惑。蓝精灵一露面,就回那人贴说:你怎么可以这么评价现代教育,也不为自己的孩子想想!这时蓝精灵正在网上宣传他们的现代教育班,懂得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差别的人都会知道真正的现代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有利的。但是接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家长们,要经历一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而尝试传播现代教育的人,如果想搞这样的教育就必须将这种教育理念和结果耐心地传递给家长。从道理上来说,蓝精灵说的话应该没错。但他的话一下子破坏了人们平和讨论的氛围,使大家极其反感,引来了无数砖头。


    讨论从学术转向了人身攻击,被砖头拍急了的蓝精灵想必是想转移话题,突然说了一句话:“我和我们园长正在外面出差,她已经睡着了。”这句莫明其妙的话引起一阵哗然,大家都问他们是什么关系。更遭的是,他又用一个马甲假装那位女园长的丈夫,说:“XX园长需要休息”,这时又是一片哗然,大家又问这三个人是什么关系。这时蓝精灵跳出来大骂网上的人都是垃圾,是社会底层的人,和你们无法交流。可想而知,这样的语言出来后,结果会是怎么样。后来只要蓝精灵在论坛上露面就有无数个砖头朝他拍去,由于这样的原因,连带他所在的幼儿园都被网友批评。大家都说本来对这个幼儿园印象还可以,没想到却用这样的人当副园长,这个幼儿园能好吗?

在这个事件中,蓝精灵的本意是好的,他想把这种好的教育介绍给大家,大家接受了以后,不但对孩子有好处,也会了解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的根源,以便很好地调整自己。可是由于他不能够感受到人们语言所形成的氛围,不能根据这种感受判断自己该用什么样的语言融入,更不能判断自己在语言中会给人们带来一个什么样的自我形象,这个形象又会给他们正在宣传的现代教育带来什么样的危害。沟通能力差直接危害到了蓝精灵正在进行的事业。


   蓝精灵从幼儿园起就是优秀学生,一路都是学习尖子,直到考入京城那所名牌大学。他读的是哲学系,毕业之后没有能留校作老师,也没能进入社科院,在几个单位做过文案类的工作,可是不知为什么都没有坚持很久。一直对文化和思想有极大兴趣的他,从多次失败中发现中国人的教育太成问题,决心用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帮助人们。他从幼儿园就开始的文化课学习成绩优异,鼓舞着他和他的家人,只注重他的文化课学习,不注重其它方面的发展。虽然后来学习哲学,但却只是书面上的知识,在实践中真正遇到矛盾的时候,变得无所适从。由于从小到大都没有习得一项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和沟通能力,所以交往出现问题。蓝精灵只是不会沟通,而不是认识和思想上的问题。


    从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蓝精灵在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可能认为那人对现代教育的评价是不对的,这说明那个人并不了解现代教育,在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抱着抵制态度说这种批评的话,对自己的宣传很不利。蓝精灵这么想是成立的,如果这时他心平气和地找出对方讲得不对的地方,并把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展示出来供大家讨论,可能情况就不会这样。后来被大家拍急了之后,蓝精灵发现由于自己的原因,使人们更误解现代教育,就想引开话题,说说别的。这个想法也是成立的,但却事与愿违,他的处境更加尴尬,为了证明自己不像大家猜想的那样,就又想借园长老公的名义澄清事实,结果出现了反效果,使事情看上去非常滑稽,而他自己也成为笑料。其实在转移话题时,他只要轻松地笑一下,表示自己快被大家拍死了,并宣告自己要养好伤改天再来,恐怕无论在形象方面还是语言方面都会扭转局面,获得大家的好感。


    案例中的成人一般都非常固执,并自以为是,这是最难帮助的人,如果这样的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在孩提时代,我们还看不出孩子在沟通中会出现类似问题。因为孩子的生活内容比较单纯,没有高层次的逻辑问题和概念问题,但是随着孩子的长大,父母与孩子的沟通却会出现问题,结果会使孩子和父母之间产生严重的矛盾,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和恶化。如果父母双方有一方没有这一问题,就要想法在孩子与那个有问题的成人之间调和。逐渐使孩子认识到父亲或母亲所存在的问题。在沟通中避开矛盾,放弃无法沟通的部分,用另外的形式建立亲子关系,比如运动、游戏、工艺等行为方式,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避免思想和语言的冲撞,这样也能相安无事,避免由于亲子矛盾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一个无法进入团队的成人

    人是群居动物,与其它群居动物一样,天然需要他人关怀,如果被群体排斥,就会产生恐惧和痛苦。狼如果被群体遗弃,成为孤狼,就无法存活。人们从孤狼的身体语言中就能感觉到它的孤单,并因为它可怜的样子产生同情。而一个被群体排斥的人,就会产生心理问题,更是令人同情。无法进入团队的人,总是发现大家和他过不去,最后只好离开群体,选择做独立的工作,或独身生活。


    老张是一个文化人,在当地小有名气。起先,他在一个学校里当老师,校长非常赏识他,但他总是不能按时到课堂,学校的集体活动也不能很好地参加。每次学校需要完成集体任务时,老张会把分配给自己的那一部分工作,完成得极有特色,极具创意。然而可惜的是,他这部分工作,总是无法与大家和谐起来。令他生气的是,他的想法和创意这么好,为什么大家不放弃自己的想法,来跟随他,而要他来改变附和大家?老张一气之下,将自己那部分作品毁了,愤然离去,使整个团队的工作无法按时完成,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利益,大家对老张非常不满。

    这类事情发生过几次后,老张开始感觉到被同事排斥,好像大家都和他过不去,觉得没法再在这里工作了,便向领导要求调离。这次他被调到一个人事关系不那么复杂的单位,上司是一位中年妇女。第一周上班,领导让老张给各单位送材料。老张眼睛一瞪,说:“凭什么让我送材料?”他的意思是送材料这种事情怎么能让他这种才华横溢的人去做。女领导很看不惯,顶了他一句:“你不送,谁送?”老张没好气地甩门出去了,这让女领导非常不满,下决心要整整这个刺儿头。

    第二天,女领导又让他修改一份文件。老张拿到一看,文件写得思想短路,文理不通,当着女领导的面将文章批判了一通,然后拿去修改。女领导认为这个人还是向自己的威信挑战,和自己过不去,而老张早把昨天的事忘在脑后了。等老张拿着改好的文件,交给女领导的时候,女领导看了两眼,将文件在老张的面前一拍,说:“不行,拿去重改!”老张不服,与领导争执起来,大吵一架。

    又过了一天,女领导已将老张的名字上报,要求退回老张,表示本单位无法接收。老张气坏了,又是一场大闹。

    从此,老张名扬四海,成为一个有名的刺儿头,没有单位敢要他。老张是国家在册职工,又是那个市的名人,市委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将他推到了文化局。文化局的下属单位也没有一个敢接收他,局里只好专门为他一个人成立了一个单位,叫“剧团筹备组”。那时剧团刚解散几年,他就被放到那个已经荒废了的大院里。当时剧院办公室的玻璃都已破碎不堪,院子里荒草遍地,老张在那里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他开始气不过,不时地跑到局里指着人们的鼻子大骂,但没人理他,最后市长也把这个单位忘了。老张就这样在那里渡过自己下半辈子的生活,最终一事无成。

一个人再有才华,如果失去了被他人赏识和使用的机会,也就变毫无意义,慢慢地具有才华的人也就丧失动力,才华也就丢失了。良好的团队精神意味着每一个人都要具有大公无私的精神,在团队中总是以团队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让自己的才华成为团队的一部分。如果每个人都想独立的显示自己的才华,比别人强,那么他就无法融入一个和谐的团队。


    团队精神也是人们在幼小的时候发展起来的。儿童发现自己需要团队、自愿进入团队,在长期的团队生活中练就了与团队合作的能力。这必须出于人的自主需求,被组织起来的群体再和谐、再统一,也不一定能使个体产生团队生活的愉悦。一个人的精神如果从未被团队生活所愉悦过,就不会产生需要团队生活的动机。没有动机的团队生活不会成长起真正的团队生活能力。


    老张家里共有九个兄弟姐妹,父母忙于生计,根本顾不上个别的孩子。姐弟几个总是大的照顾小的。父亲脾气不好,总是无缘无故的打某个孩子,被打的孩子就会找比他小的孩子出气,老张是老五,正好在中间,上面受着哥哥姐姐的气,下面又得让着弟弟妹妹,从小性格变得多疑,时时显示出防范和不融于集体的状态,逐渐成为所以兄弟姐妹集体攻击的目标,往往别人做了坏事就会推到他头上。哥哥姐姐有气也会往他头上撒。这使他逐渐形成离众的性格,成为游离于狼群之外的一匹孤狼。童年的生活使老张不信任别人,对人群带有自然的仇视。这样也使得众人对他印象不好,形成恶性循环。


    老张这样的人也是无法改变的,有一些这样的人只对外人表现出这样的状态,对家人却格外的温和体贴,但大多数在家里也会搞得四面楚歌,这样的人有可能对孩子不像对成人一样那么苛刻,能够很好地感受孩子,但是他们的不合作精神如果显示在家庭内部同样也会影响孩子,使孩子吸收,将来也具有同样的特质。


    如果家庭成员中有这样特质的人,孩子一定要送到一个具有良好教育理念的幼儿园中,在这样的幼儿园中,孩子可以在自己的群体中自然地发展起团队精神,并发展起对团队的需要。老师也会根据孩子所显示出的特征对父母提出改变的要求。这样孩子就会一反家庭成员的问题,发展个人独立的人格状态。如果父母中一方能够发现另一方的问题,可以要求不在家庭内谈论自己与团队的冲突,不将自己的社会问题显示于家庭内部。想办法与孩子朋友的父母联盟,组成互动小组,经常来往,孩子自然地会成长起适应于团队的能力。

人格发展的不完善

一个没有意志力的成人

    潘先生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总是会有一些令大家大长见识的计划,他常常信誓旦旦地要按照全世界最高标准实行这项计划,每一项计划的开端都让大家惊叹不已。虽然他才刚开始做,但总是比别人干了好几年还要有成绩。然而潘先生的每项计划都半途而废了,他总是给自己找出很多理由放弃,然后再开始新的想法。许多计划都是这种无疾而终之后,他对自己有些想不通了,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潘先生有一个“幸福的童年”,他出生在一个贫穷而落后的小山村,前面的两个姐姐与他相隔好几岁,有一个哥哥在一岁多时不幸夭折。那个小山村有重男轻女的传统,大家都把这种情况下出生的他当作一个宝贝,捧到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他做任何一件事,他的父亲都眼睛放光,不住地夸奖。家里的三个女人更是在生活上把他照顾得无微不至,从没有人要求他把没有完成的事做完。家人的照顾使他失去了发展行为能力的最好时机,他的智慧只停留在大脑中,再加上父亲的夸赞,使他更精于思想,少于行动。每一个新的想法都会带来新的赞赏,由于沉迷于这种新鲜的表扬,他就会更急于去发展新的想法,想法付诸实践后,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实施过程,潘先生无法在这个过程中保持耐心,最后不堪忍受而放弃。

在溺爱环境中长大的潘先生从小就没有获得工作机会,人类精神内涵中的意志力部分没有充分地成长起来,无论在大脑的思考下产生了多么雄伟的计划,下了多么大的决心,由于他的人格中缺少毅力这一部分,因而最终不能完成。毅力是在长久的生活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需要在童年种下一颗毅志力大树的种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潜能。这方面的潜能丢失,后天如果进行了有意识的弥补,潘先生也不会出现意志力薄弱的情况。

 

    像潘先生这种情况,需要亲人和朋友伸出温暖的手,一面从细节上教他如何具体操作,一面在他操作过程中找出蛛丝马迹的“成功”迹象,显示给他看,尽量避免拿他的缺点与身边成人的优点进行比较,像潘先生这种人,成年之后都不会真的安于一事无成,他们只是没有力量让自己站起来,身边的亲人不能以他们的个头把他们当成人看,要看他们的内在精神状态,按状态要求他们并帮助他们提升,这样,他们慢慢地会发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并兴致勃勃地沉浸其中。最后让自己成长起自信,愉快地生活下去。最要不得的是,做为他们的妻子和丈夫,每天咒骂他们的无能,抱怨他们一事无成,并嘲笑他们一次次努力后的失败。这样,他们的生活会像地狱一般,这样的做法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没有任何好处。我们要认识到他们自己也不想成为这样的人,他们也是受害者。

    如果他们的配偶实在忍受不了,可以离开。但不要每时每刻地伤害他们。如果有伤害他们的力量还不如用这些力量来帮助他们。这样,家人会等到他们终于成长起来的那一天。

    如果在儿童期发现孩子已经出现如潘先生这样的状况,首先让无法改变自己 爱行为的成人离开,不要让孩子发现成人对他的看法,然后设计一套方案调整,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成人在孩子的注视之下,非常投入地做一件孩子能力所及的事情,尽量引起孩子的兴趣,在发现孩子感兴趣后,可以将部分轻松的任务分给孩子完成,如搭积木时,让孩子帮你捡来椭圆形的积木,为他捡来的第一块积木表示兴奋和感激,逐步地让他将捡来的积木放在你需要的地方,包饺子时,将擀好的皮放在手掌中,让孩子用勺子将馅放在你手中的饺子皮上,你捏一半,留下一小部分让孩子捏,当他担完后,拥抱他,并赞扬由于他的帮助使你成功地包了一个饺子。举这两个例子意在要在这样细小的事情上练习孩子的动手能力。第一步的主要目的是使孩子发现工作的愉悦,并对工作发生兴趣。


    第二步、可以逐渐地增加孩子承担的分量,一定将最后的工作交给孩子完成,最好不要说:你自己干,相信你能干好,这样的话意味着这件事不好做,而做这件事是需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对于孩子来说,所有成人指令性的任务,都不是他们内在所需要的,即便是需要,成人的指令也会使他们产生拒绝的念头,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够坚决地按照自己内在的指引以独特的方式发展自己。如果他们太听从于成人的指令,就会过多地放弃自己按成人的指令去做,最后有可能成长为与他的指令者非常近似的人,失去了成为他自己的可能性。

    第三步,在孩子能够独立工作之后,成人不动声色地悄悄退到一边,不评价,不夸奖,也不批评,孩子不需要的时候,就不要帮助他,当孩子需要的时候,一定及时出现在他的身边,不要将所帮助的问题全部做完。这样,像潘先生这样的问题就会逐渐获得解决。问题发现得越早,越好解决。

一个不自信的成人

   “青豆苗”是一位女士的网名,她已经四十多岁了,仍然风韵尤存,尤其在电脑视屏上,更是美如天仙,行为举止优雅,谈吐有修养,许多男人都很喜欢她。青豆苗在国家事业单位工作,虽然没有大的起伏,但也是一个业务尖子。由于她的业务精湛,常常会有其他同行来参观工作。可是青豆苗经常因为自己内心认为的某一项没做好,而突然情绪低落,使来参观的人觉得她拒绝别人参观。几次婚姻失败后,青豆苗一个人过起了单身贵族的生活。令她想不通的是,自己为什么总是只喜欢热恋的过程,一过了热恋期,就觉得对方不喜欢她了。她在网上认识了一群朋友,可是在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几乎没有一个知心的,因为她总是苛刻地嘲笑别人的缺点,并为自己的这种一针见血的语言而得意。


    现在她年龄越来越大了,不时会感到凄凉和孤独,网友经常在第一次见面后就杳无音信,她开始感到痛苦,不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还是别人出了问题。青豆苗的父母是双职工,用现在的眼光看,也算是白领了,文化程度不低,夫妻俩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却像有深仇大恨似的,一方贬起另一方简直毫不留情。他们对待自己的儿女也像对待配偶一样,经常带着蔑视的表情嘲讽孩子们的某一个行为,而这些行为经常连错误都算不上。这对夫妇倒是不会对孩子动武,他们是知识分子,不会运用粗鲁的行为,却把学识用在了冷嘲热讽和想出令自己满意的怪招来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上。

这样环境下长大的青豆苗,每遇到一个赞扬她的人,都认为人家是在讽刺她,或是在说反话,就马上反唇相讥,把夸她的人说得狼狈不堪,自己却获得了胜利者的快感。实际上这是青豆苗的自卑心理在作怪,童年时爸爸妈妈对待她的作法和眼神让青豆苗不相信自己还可以被别人喜欢。带着这样的心理状态,当有人因为喜欢她而接近她时,她就会以为人家另有图谋,严加防范,直到把人家吓跑为止。后来某一次爱情的结果,让她发现真正爱她的人是眼睛中透出的痴迷和热恋中的一些亲密行为,别人只有这样对她,她才相信是真的喜欢她。一旦热恋过去,那种痴迷和亲密行为消失了以后,她内心就很不满,就会对别人横加指责,嘲笑别人的一言一行。这也是吸收了她父母的待人方式。实际上,青豆苗私下里对自己身上的一些缺陷了如指掌,经常为自己有这些缺陷而不满,尽量地在别人面前掩饰,使自己表现出理想的样子,越是如此,青豆苗越是无法认同那个真实的自己,这就造成了不自信。对真实自我的蔑视,使青豆苗害怕与人深层交往,担心别人发现那个不够理想的青豆苗。


    这种情况下,青豆苗消耗了大量心力,无心在事业上发展,不相信会遇到一个真正爱自己的男人,这使她心理非常不平衡。为了获得平衡,青豆苗变得习惯于在周围人身上找毛病,当找到毛病的时候,她就会像一个胜利者一样兴奋地公诉于众,而且反复地享受自己的成功,完全不顾及对别人的伤害。


   就这样,她几次婚姻都失败了。好多朋友离开了,而青豆苗还是不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这些情况是怎么造成的。即便是知道了,青豆苗又能解决这些问题吗?对于一个四十多岁的人说,太难太难了。


    像青豆苗这样的人,愿上苍送给她一个胸怀宽广并深爱她的男人,在她极尽刻薄之后,将她的行为描述给她,并一如既往地爱她,感动她,获得真爱后,她们一般都会经历一个修复过程,这个修复过程会更加让人无法忍受。她们胡闹不讲理,释意伤害那些对她们最好的朋友和亲人,在她这样做之后,发现人们还是深爱着她,才能确信她是可爱的,别人对她的爱是真诚的。


    如果一个孩子有青豆苗父母那样的爸爸妈妈,那么在孩子身上却不会显示出青豆苗成人后的状态,他们会显得非常听话、非常乖、平静、恪守规则,面无表情,对陌生人有较强的防范心理,有些情况下学习非常努力,成绩平平,所以这样的父母没有恰巧碰到家长培训,或某个有震憾性的与他们情况近似的孩子案例,是很难醒悟的,一般不会接纳同事和亲人对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轻意不会相信某位专家的理论。如果家长发现身边哪位孩子的父母是这样的人,先介绍能触动他们的书给他们看,逐步引导他们去参加家长培训,和参与好的教育论坛的发言,多看一些有质量的网站的帖子。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动物,所以这样的父母也是可以改变的。

情绪控制的不完善

一个无法控制自己情绪的成人

    小孟非常痛恨自己的坏脾气。她经常为一点不顺心的事大发其火,然后大哭,这时候,先生总是默默地做一些让她感觉到高兴的事,或者将她搂在怀里像哄孩子一样哄她,孩子也被吓得非常胆小。脾气发完之后,小孟又开始谴责自己,想起可怜的丈夫和孩子,她会流下悔恨的眼泪。她很想改改自己的脾气,拼命地控制自己,但坚持不了几天,就会发一次更大的火。后来丈夫终于忍无可忍,提出让她考虑离婚。她知道丈夫很爱她,她也很爱丈夫,她发脾气也并不是对丈夫不满,但就是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让我们回顾一下小孟女士的童年。她的父母关系不和,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借故离家,常年在外出差。她们姐妹三个由爸爸照顾生活,爸爸经常沉着脸对她们不闻不问,家里的生活由一个远房姨妈承担。爸爸经常莫明其妙地朝她们发火,将碗筷杯子砸得粉碎。这种情境下长大的小孟从小就很独立,家里的事几乎由她说了算,如果姨妈哪里做的不当,小小的她就可以呵斥她。姨妈虽然脸色不好,但也默默照做。后来小孟发展到也用这样的方式管弟弟妹妹,竟也管理得很好,左邻右舍的大人们经常夸赞她。小孟为此很自信,结婚后也相信能够建立起一个完美的家庭,让一家人过上快乐的生活。没想到的是,婚后她的脾气越来越糟。


    经过分析,我们认为,小孟在童年时吸收了爸爸用发脾气和摔东西来表达情绪的方式,童年时对姨妈和弟妹的成功控制,更加固定了这种行为方式。同时她在童年缺少成人情感的呵护,婚后在她发脾气的时候,丈夫的呵护行为唤醒了她对情感呵护的需求。这一切都是童年造成的问题,使她潜意识中认为:只要她一发火,就会看到先生如当年姨妈一般地顺从,只要她一哭闹就会获得不曾获得过的安抚和拥抱。这使她精神获得了极大的愉悦。虽然看上去她的发火和哭闹是痛苦的,实际上她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潜意识的愉悦。这使她不断地寻找发火的机会,并酝酿这种不良情绪,一旦情绪形成便全部释放,利用情绪获得自己满意的结果。


    实际上,小孟不是控制不了情绪,而是在潜意识中不想控制。情绪就像每一个人圈养的猛兽,出于公德,每个人都须将自己的“猛兽”关好,不要让它逃出伤人。管理情绪猛兽的过程是一个练习和成长的过程,只要经过有意识的练习和修正经验,就会学会控制情绪。不能控制情绪的人其实是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控制。我们看到童年造成的问题不能被成年之后的小孟意识到,所以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小孟吸收了父亲表达情绪的方式,并造成了她不当的情感索求方式,那么这一切会不会被小孟的孩子所吸收呢?答案是肯定的。


    像小孟这种情况,他的先生和家人可以遵守一个准则,在小孟发脾气或哭闹的时候,不要去哄她或拥抱她,在她可爱的时候,一定将她可爱的状态描述出来,并以亲昵的动作和表情给以奖赏,同时借助于心理医生,疏导小孟积压在内心深处的不良情绪和刻薄的待人方式,帮助小孟成长起自控能力。


    如果一个孩子,遇到小孟这样的情形,几乎无法获得良好帮助,因为她的妈妈把自己的生活看得比孩子更重要,显然爸爸也不爱她,这样的父母是不会为了孩子找心理医生帮助的,也不会阅读有关儿童教育的书籍,也不会找专家咨询,帮助自己和孩子。所以这样的孩子是悲惨的,如果她的亲朋好友能够发现这一点,可以努力做她父母的工作,唤醒他们的良知,有可能会使孩子获得幸福。有许多妈妈也都是在醒悟之后,回顾以前对待孩子的方式,后悔得痛不欲生,相信只要他们生了孩子,就会有某些人性的内涵还存在于心灵之中,经过努力就有可能被唤起。

一个不会表达自己情感的成人

     一个孩子除了吃饱喝足之外,最需要的就是爱了。爱是一种情感,当一个儿童自然地将对父母的爱传达给父母之后,就会激起父母对孩子无限的爱,使父母产生持久的耐心去照顾孩子。人类天生就有学习表达感情的能力,他们会从父母身上吸收表达情感的模式,马上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如果生活中没有给人带来这种学习机会,就会使这方面的能力枯萎而不会表达情感。

    人人都说范师傅是一个老实真诚的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脸上有其它的表情,他老伴却很健谈,好像浑身的每一个细胞都会说话。老伴说最受不了范师傅的木讷,用俗话说就是“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道)不出”。我每次到范师傅家,总是看到他在外面叮叮当当地干着什么,看到我也只是哼哼地说一句“来了”,脸上却一点表情也没有。刚接触时,我以为他不欢迎我去他们家。范师傅女儿是我的学生,我常常去给她补课,渐渐地也熟悉起来,对他的表情也就不再在意。

    有一次,他送女儿来上课,围着我的土炉子看来看去。那时我的孩子还小,我正要出去给学生上课,孩子哇哇地哭着,抱着我的腿不放。我对孩子说:“让范叔叔带你去公园玩玩吧。”画音刚落,范叔叔没有任何预兆地将我儿子一把抱在怀里,掉头就走。当时我真不搞清他是愿意呢,还是很生气我给了他这么一件差事。

    一个小时的课上完了,他还没有回来。等了很久,他终于回来了,我看到他上身的那件白衬衫上有一大块巧克力色的污渍。我儿子干干净净两眼放光地向我扑来,高兴地向我汇报刚才做了哪些事。我问范师傅的衬衫怎么了。他沉着脸,告诉我,孩子吃的冰棍化了,正好掉在他胸脯上。很少有哪个成人给孩子买一大根冰棍后在大夏天抱着他吃。可见范师傅多么疼爱我儿子。

    后来我们熟了,我问他老伴:“范师傅是不是老心情不好?”她说:“哪里,他就那样子。”实际上范师傅非常感激我为他女儿做的事,千方百计地想报答一下。那天正好有了机会可以帮我带一下孩子,可是他的表情却让我以为他很不高兴做这件事。我好奇地问:“范师傅如果这样不善于表达情感,你们的恋爱是怎么谈的?”

    老伴给我讲述了他们的恋爱史:他们是经人介绍的,第一次见面,范师傅在那里低着头,一直到走也没抬起来过。临走时飞快地瞟了她一眼,很快就走了。她以为范师傅看不上她,没想到过了几天,范师傅在大热天地拉来一车圆木,将木头放在她家院子里,拿起工具自己做起活来。她的父母跑出来问他在干什么,范师傅说要为她家搭一个乘凉的棚子。两位老人非常看重这位年青人的实在,也就同意了这门婚事。他们在一起过了这么多年了,范师傅把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她相信他是爱她的,但很难通过劳作之外的途径获得这样的信息。

    后来有一天,范师傅真的带着工具把我那个土炉子拆了重砌了一个。还好,他这次让老伴提前和我说了一声,不然又会吓一跳的吧。范师傅只会用自己的劳动表达自己的情感。跟范师傅生活在一起的人总要不断地猜测他的心思,过很久才能搞清楚他对别人的情感。人类既然有表达情感的能力,就应该去使用它,这样才会更快捷地给其它人以情感支持。

范师傅之所以会这样子,与他的童年相关。他是一个孤儿,从小跟着一个放羊人长大。这个羊倌除了指示他做事之外,很少有表达感情的行为和语言。所以范师傅没有学习到表达感情的方式,当需要表达感情时,只好用自己的专长——劳动。

     许多成人虽然没有范师傅这么极端,但也常常不善于情感的表达,由于表达时机不当和表达方式不对,给情感生活和友谊带来了许多障碍,也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了烦恼,有的直接影响到家庭生活的稳定。因此人需要学习情感的表达,这种学习需要有自然的机会和可模仿的对象,可以在生活中实现。

     像范师傅这样的年龄已经很难改变了,如果家庭其他成员都是善于表达的人,并能够理解范师傅的表达方式,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家庭问题。范师傅的两个女儿在人群中反而显得灵牙俐齿。但是如果在孩子身上已经吸收了这样的成人的表达方式,并且父母认为这样的表达的方式会给他将来的生存带来不便,那么父母就必须要改变自己,成人先练习将心理想的话慢慢地说出来,然后与孩子进行游戏互动,在游戏中边笑边说,这样使孩子不知不觉得打破了禁锢,开始表达自己。当孩子能够表达自己时,不管他表达得怎样,都拥抱他,并亲吻他,给予积极的回应。相信为了孩子,一个不会表达的父亲是能够学会表达的。这样,孩子在父母的影响之下,也就慢慢地开始表达自己。从而解决了不会表达自己的问题。

智慧建构的不完善

 一个不知道保护自己的成人

     人虽然需要群体生活,但无论这个群体有多大,每个人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团体的稳定建立在个体稳定的基础之上,如果社会群体中的每一个成员都生活充实、心情愉悦,社会就能安乐太平。过去的教育很提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种精神固然伟大,但达到这点,需要人们思想境界和心理境界都发展到相当成熟的程度,否则人们就会狭隘地理解这种精神。

    周老师在反右时被下放到一个黄河边的小县城,在那里的一所中学里教学。人们都说他是个老好人,常常带着神秘的色彩讲述他那些不被人理解的故事。周老师下放到那个学校之后,人民大学毕业的他就下定决心在这里过一辈子,把在京城的妻儿老小都搬到这个小县城来。那时,县城里只有一条土街,街上最好的建筑物是一个打铁用的炉子。县城是周围是一片荒野和农田,沙漠里的狐狸常跑到县城的家属院来。有钱人家出身的岳母和妻子,从京城来到这里,简直惊呆了,带着一肚子的怨气无奈地生活下来,周老师就成了她们撒气的对象。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听人们说周老师的老岳母和妻子如何虐待他的故事,总是没过几天就听大人们讲周老师又被赶出家门,拿着铺盖卷到办公室住。大家感到愤愤不平的是,他怎么就那么“没出息”,每次家人赶他走,他连一句话也没有,尽量不让自己生气地离开。既然离开了就有些志气,干脆在学校吃住好了,但周老师还想一天三顿回家吃饭。家人不让他进门,他就站在院门外等着,完全像个乞丐,脸上没有不满的神情,街坊过来看到,他也不觉得不好意思,一直等到妻子不耐烦了,拿纱布包出来些吃的给他,他就可怜兮兮地边走边吃。街坊们都认为他的妻子和岳母是恶人,很为他打抱不平,都私下里议论,如果他怎么怎么做,家里人就不敢这样子对待他了。可是解禁之后,周老师总是乐颠颠地回来,见到每一个人都快乐地问好。他的妻子骂他的时候完全不留情面,这时他总是陪着笑脸,他们家的吵架总是有矛无盾。

    后来文化大革命,他又被下放到一个更偏远的农场。没过多久,农场总是把没人愿做的事交给他做。他的妻子为此总是愤愤不平,向人们诉苦。这还不算什么,后来发展到每个月二十几块钱的工资发下后,就会有人天天到他们家吃饭,向他借这借那。有一次连锅都被借走了,理由是那家要请客,锅不够用。他就蹲在人家门口等。那家人最后发现他很好欺侮,就更变本加厉地揩他油水。有一次,那家缺钱,又不想朝他借,就拿了几个鸡蛋过来硬要卖给他。周老师自家也有鸡,鸡蛋多到吃不完,但人家要卖给他,他也没有办法,就只好掏钱买了,和自家的放在一块。那时女儿、儿子都已长大,很讨厌那家人。有一次,农场放假,周老师回到家里,中午一家人刚要好好吃饭。那家人的男人就跨进了门。没想到的是,周老师一下子从桌边跳起来,握住那人的手,像见到恩人一样,把家人气坏了。一桌团圆饭也被搅了。

 大家发现,无论周老师走到那里,都有一群人好像在等着欺负他。人们都说“人善被人欺”,听起来好像人不能做善人。其实人的善良和保护自己是两个概念。善良是指一个人能够体会别人的处境,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并乐于帮助他人。而一个不知保护自己的人,却是疆界不明,不知什么是自己的权利,不能划清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维护自己的权利。周老师这种无立场地忍让无形中助长了他人对自己疆界的侵犯。如果一个社会群体中人人都会这样,那么秩序就会大乱。


   周老师是一名老式的知识分子,在讲究礼仪的大家族中长大,家里几世同堂他已经讲不清了,据说有几十口人生活在一起,吃饭也用同一个灶。家族中有一个人霸道有能力,占据着家庭中的最高地位,控制着家庭的某一领域。软弱的人就低声下气,缩在角落里,默默地承受着不公平和屈辱,避开冲突。周老师的父母亲就属于这样的人,默默地在这个家族里做着应该做的事,从不与他人相争,如果有了冲突,父母都教他们忍让躲避。据说家里有一个婶婶特别厉害,动不动就站在哪一房的窗外大骂,吓得那家人大气都不敢出,家中的长辈也拿她没有办法。解放前,终于分家了,但那时周老师已经离开家到北京读书了,性格已经形成。


    很多人没有达到周老师这样的地步,但经常会面临类似的困境。每当这样的困境出现时,不知如何摆脱困境,而造成自己的苦恼,破坏了生活中的幸福感觉。这些问题也出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如果成人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类似问题,能够抓住机会,帮助孩子建立起保护自己的能力,使他明确自己的权利和疆界,并学习到维护自己权利的方法,在孩子成长中就会自然将这种能力发展成熟,成为一个懂得保护自己的人。


    作为成人,这样的问题也不是很容易能够解决掉的,但是对于孩子,应该从小就帮助他认识人的疆界,设立原则,在群体中遵守这一原则,让孩子发现属于个人的权利有哪些,哪些是别人的权利,这一点不光在家庭内部父母要帮助孩子建构。幼儿园也要注意帮助孩子进行这方面的建构。如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别人要动必须经过自己的同意。如果自己的东西被别人强行拿走,自己有力量时,就要想办法要回来,没有力量是要借助他人的帮助,将自己的东西要回来,自己可以拿出来与别人分享的物品,才与别人分享,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在任何冲突中都要教给孩子首先保护自己,然后帮助他人。

一个不会正确评价自己与别人的成人

     正确地评价自己与别人有利于在生存环境中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使自己以一个恰当的形象自居,让外在的行为和内在的特质完全统一,这需要客观地在评价别人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反省自己,并得出对自己正确地评价。我们发现很多人常常拿别人的缺点和自己的优点相比,或者正好相反,总看到别人的优点,看不到自己的长处。前者会狂妄自大,后者会盲目自卑,无论哪种情况都会对自己的事业发展和生活不利。

    解女士三十多岁,曾很好地学习过教育学知识,在北京办了一所自誉为现代教育的幼儿园。幼儿园办了两年之后,她打算在另外一个社区发展,先在社区网上作宣传,一露面,她就指手画脚地对其它妈妈的话语和行为进行点评。大家都忍着客气地应和她,半个月后,她又宣布,要考察这一地区所有的幼儿园和学校,然后在网上进行点评。老网民还是客气地应和她,没有人说什么。

    解女士扬言一定要振兴中国教育,在网站每一个栏目发帖留言。她常常会说出这样的语言:“今天我到某某幼儿园考察,我指导了他们的老师”,“某某网友看来是有问题的,需要我的指导”……然后真的开始对其它幼儿园品头论足。最后人们忍无可忍,开始嘲笑她,找到她语言里不对的地方进行攻击。最后解女士被砖头攻击地体无完肤,再也没有露面,也不知道最后幼儿园办起来没有。


    无疑,解女士已经不能再利用社区网这个良好的宣传阵地了。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解女士在进入这个社区的时候低估了他人的水平,高估了自己,在大家还没有接纳她的时候,就以一个指导者的身份自许,结果首战失利。

     解女士的童年相对来说比较幸福的,从小就是班干部,经常代替老师管理班级,如果老师有事,自习课就由她来维持秩序,爸爸妈妈都是老实巴交的工人,很少给她讲什么道理。既然女儿很优秀,很受老师的器重,他们也很不满意,从来没有评价过女儿,也没有和女儿一起分析过她的处境。解女士逐渐地变得特别的善长于社会活动。小学高年级文化课平平的她却担任着多项职责。一上初中,便拼命地努力获得老师的青睬,竞争班干部。由于学习不好,很快就被降了下来,这些事情严重地打击了她。但是没有人帮她疏导,在认识她的人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解女士不顾一切得要出头露面。我们看到童年的过分张扬和成人对这些行为的过分肯定加上后来不能出头露面的挫折使她产生严重的自卑感,一旦得到某一方面的肯定,童年时的张扬感又回到她身上。所以她所显示出来的那份自大是不成熟的。在这些方面,由于没有人很好地帮助,她的自我评价还停留在童年的认识中。


    每一个人都通过镜子认识了自己的长相,通过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认识了自己的人格。一个无法评价自己的人,一定是成长过程中,周围人没有对他做出正确地评价。当我们随意在孩子面前评价他的时候,这种评价就成为孩子对自己的评价,一旦被孩子认可,他就会无意识到找到各种机会朝这种评价的方向发展。所以成人一定要注意不能在孩子面前随意地评价孩子。


    为了避免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成人在孩子面前最好不要随便评价孩子,只针对孩子完成的某一项工作和具体的事情进行评价,而不要对孩子的人格进行评价。这是成人养育孩子的基本常识,也是成人和成人之间的基本道德。成人只要做到这一点,孩子就不会出现案例中成人出现的问题。

一个没有幸福智慧的成人

     人们活着无论追求钱财还是名利,追求学问还是事业,追求成为英雄还是平民,实际上,都是希望这一切给自己带来幸福。但幸福却不是一个固定的东西,有的人往往以为能够追求到某种名利的时候就能得到幸福,但发现当设想的名利到手的时候却并没有幸福感。这样的人不知道什么是幸福,怎样得到幸福,只好进一步地去追求这些东西,以至于将生命和健康都投入到这种追求中去。


    幸福是一种感受,同一件事情,有的人会从中感受到幸福,有的人却视而不见。


   有一对夫妻,收入丰厚,儿子八岁了,聪明可爱,但是妻子老是觉得活着没意思,经常眉头紧锁,面色铁青,在朋友和亲戚面前不断诉苦。她和别人的谈话总是从“我这辈子没过上一天好日子”开始,然后将她和先生这些年共同奋斗过程中所经历的苦难诉说一通,在所有的苦难故事中,自己都是主角,经常对丈夫抱怨不止。美容、旅游……这些平常阔太太们做的事都不能使她幸福。她总是咬牙切齿地控诉:先生早晨刷牙时将牙膏挤得乱七八糟;如何在医院排队挂号时,不知道紧紧地跟着前面的人而被人插了队之类的事情。最后丈夫实在忍无可忍,只好和她离婚。离婚之后,她觉得总算松了一口气,可以一个人舒服得过了。没过几天,她又开始觉得自己很可怜,找人诉苦,说某次发烧没人管。


    一年之后,她的先生又娶了一个老实本分的中年妇女。她兴灾乐祸地说:看那个女人能忍受几天。没想到半年之后,前夫像变了一个人一样,精神焕发,那个女人也变得漂亮起来。有一次她借口去看儿子,问那个女人:“你怎么能受到了他乱挤牙膏这样的事情?”那个女人哈哈大笑说:“我觉得他像一个掰棒子的大狗熊,把牙膏管搞得坑坑洼洼地就不管了。我就每天在他后面刷牙,把牙膏管从后面卷起来。后来这就不是问题了,他为此也非常得意。”前妻若有所思地离开了,心想我怎么没想到呢?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是事件本身让她感到不幸福,而是她没有认识幸福的智慧,她的眼睛只注意那些让她不快的事,却不知道还有将不快乐变成快乐的窍门。她跟丈夫创业时的艰苦,如果在另外一个具有幸福智慧的女人的眼中,是一种与丈夫并创业的幸福感。当事业成功后,安享成果与当时的创业相比,能很好地感受现在的安逸与闲散,那一定是幸福的。对于丈夫的小毛病,后一个妻子把它们当作可爱的小缺点,充满爱意地去解决这种问题,解决了,双方都会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快乐。这样做使双方都沉浸在幸福中,这种共同的幸福感是家庭稳定的基础。


    她是独生女,从小父母将她视若掌上明珠,一直到四岁还没有断奶。她上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父亲都在学校门口等着她,然后背她回家。那时父亲是一所粮食仓库的管理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家境很贫苦,但是家里无论有什么好吃的,父母都放在她的面前,看着她把那些东西吃下去。只要她想要的东西,家里再穷,也要满足她。九岁开始,她就与同学攀比,觉得自己的家太穷,很想成为那些她羡慕人家的孩子。十几岁的时候,她很羞于让同学到自己家里去玩。妈妈经常因为自己不能给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而抱怨父亲,渐渐地,父亲也老了,和母亲早晨在外面打饼子度日,这使她觉得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来,经常回家和父母发脾气,父母却像做了错事一样低声下气地哄她。虽然她出生在贫困人家,却一点不懂得体贴父母,努力进取,学习也不努力,后来只上了一所成人学校,勉强在一个集体企业里找了一份出纳的工作。她的问题是一直没有人教育她,发现父母对她的爱,使她认为,别人的付出都是天经地义的,她直知道索取,却不知道付出,于是只发现别人为她付出的不够,所以成了一名怨妇,不能感受到幸福。

人活一生,如果目的是为了追求幸福,那么我们就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幸福。首先得认识幸福,而并不一定非得达到一个预设的目标。


    我曾经遇到一个乞丐,她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妇女。那时我正为单位的一些事而心灰意冷,心情很低落。这是一个下午,我听到有人敲门,打开门一看,对面站着一个满面红光的中年妇女,午后的阳光照在她的脸上,使她脸上洋溢着更加动人的光彩。看到我,她笑着说:“有什么吃的或不要的衣服,就给俺吧。”我习惯性地冷冷地看着她,说:“你身体这么好,为什么要饭?”她仍然笑着,说:“安徽发大财了。”我一愣,问:“什么?安徽发大财了?”没想到她爆出一串清脆的笑声,那可真是从心底里发出的笑声啊,我已经被打动了。她笑完了,说:“我说错了,是发大水了,俺怎么说成发大财了。”对于一个乞讨者这可真是太幽默了,我也被逗乐了,与她相视笑了起来,回身给她舀了满满一碗米,她忍不住还在笑着,说完:“谢谢”离去时,还听见她一路的笑声。


    在这个下午,我内心郁积的不快和灰心一扫而空,唱着歌,去做家务。回头再想想单位那些事,心想怎么会让我那么不愉快呢,真是太小题大做了。


    其实幸福是无处不在的,关键是有一双发现幸福的眼睛。


    这样的成人在一个充满幸福的环境中,是可以被影响的,有时借助于外在的力量也可以找回幸福感。如文学作品、他人的故事、心理医生、朋友和亲人的持续帮助,虽然这样的成人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但是却会给孩子很大的影响,使孩子感到父亲或母亲不幸福都是由于自己造成的,成天惶惶不可终日,长大之后,也变得自怨自艾,所以如果父母发现自己是这样的人,只要寻找到合适的契机,努力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善。成人改变了,孩子也就不会受到伤害了。


从以上各类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进入社会生活的成人所存在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童年发展过程中环境不利和成人帮助不足造成的。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成人一定要权衡利弊,为了不给孩子的将来带来不利于生存的问题,我们要帮孩子扫清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让孩子得以顺利发展。


   思考题:

        1、请观察一下您身边接触的成人没有存在以上各类建构中不完善现象的,请试着寻找原因。

        2、请考虑我们周围的成人还有没有以上事例之外的由于童年问题带来的各种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交往上的问题。

        3、请考虑如何避免给你的孩子带来相似的影响
 




文章来自: 本站原创
引用通告: 查看所有引用 | 我要引用此文章
Tags: 李跃儿 宝贝的成长 0-6岁儿童的发展
相关日志:
评论: 0 | 引用: 0 | 查看次数: -
发表评论
昵 称:
密 码: 游客发言不需要密码.
内 容:
验证码: 验证码
选 项:
虽然发表评论不用注册,但是为了保护您的发言权,建议您注册帐号.